通情達理:品格決定未來  

第四篇  要會思考,不是會考試

1. 以芬蘭教育為師

@ 芬蘭成功,教育成功是第一功臣。

@ 人生很多事是課本沒有教的,要靠經驗去換取,若身邊有個有經驗的人指導,冤枉路可以少走很多。

@ 閱讀是教育的根本,任何獨立思考、理性的分析、創造力都與背景知識有關。

 

2. 變薄變淺的教科書

@ 好行為需要從小習慣化,學生必須養成上圖書館查資料的習慣,而且一有不懂的就立刻查

@ 要使學生牢記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實際動手操作。

@ 增加長期記憶最好的方式是了解,要了解必須有背景知識,知識越豐富的時候,要背的部分越少。

 

3. 無歧視的教育

@ 不歧視和我們不一樣的人。

@ 每個孩子基因不一樣,天性不一樣,能力也不一樣,別把他們當作一個模子倒出來的泥人。

 

4. 要會思考,不是會考試

@ 大人的態度常會影響孩子的觀點,當大人把考試看得很重時,孩子便認為這是唯一的路。

@人生是馬拉松,不是百米衝刺,不需要在意起跑時的那幾秒。

@ 科技進步使得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同,就死背的知識來說,電腦比人腦強.....人腦的資源需要釋放出來做組織和整理,尤其是解決問題的能力

@ 思考能力應從小培養,如果什麼都是標準答案,都用背的,大腦會僵化、失去彈性。

 

5. 學前教育的科學觀點

@ 所謂人格是一個人對事情的看法,行事的風格,兩者都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打下的基礎。所以小學教育最重要是教品德,不是教知識。

@ 閱讀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透過孩子對故事主人翁的認同,學習良好的行為方式及正確的價值觀。

@ 孩子是上天給父母的賜福,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,我們自己必須先變成那樣的人。

@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陪伴孩子成長,監督他、保護他、引導他走上正途,成為一個有用的人。

@ 當一個孩子有健全的人格,又有閱讀的習慣時,他就有了面對未來世界必備的條件。

@ 但丁( Dante , 1265~1321 )說:「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,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玉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