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0歲到99歲腦的奇蹟  

「我大女兒安娜是個樣樣好的小孩,她不只貼心,房間也總是乾乾淨淨,乖乖做完作業。如果我只有安娜這個孩子,我一定會成為很爛的兒童精神科醫生!我應該會以為她這麼棒是因為我是個超級好父親。假如我看見你家小孩在超市撒野,我八成會想:把你家小孩交給我一週,我會讓他服服貼貼,然後再教你怎麼當好家長。老天知道我會那樣,所以給了我凱特當女兒。」

作者是臨床神經科學家、精神科醫師及腦部影像專家。光憑他這段坦率的人生剖白,我便決心要好好研讀此書以表支持!以下節錄共鳴群較為普遍的精句:

@有效教養的兩個詞是「堅守原則」和「和善」,兒童需要愛、關注和情感,但他們也需要規矩和教導,他們的腦才能適當發育。

@知道父母會盯人的青少年表現最佳。在青少年能夠監督自己之前,父母必須成為他們的前額葉(提供監督、判斷力和衝動控制的腦區),這個區域到25歲才會發展完全。

@每當你發現自己處於左右為難、不知如何是好的的情境時,只要問自己:「短痛好?還是長痛好?」

@令我們感到沮喪、生氣、遺棄和絕望的並不是他人,而是我們的想法。換句話說,我們活在自己造成的地獄裡,或者,我們也可以活在自己造成的天堂裡。

@人生不公平是事實,有些人拿到的牌極好,有些人滿手大爛牌,每個人必須克服的阻礙各不相同。然而,我們對自己的感受,取決於拿到人生撲克牌後的行為。

@你可以試著反擊自動怪罪他人的思考習慣,兩欄練習技巧協助你重新訓練自己的思考: 一、怪罪他人(遇到問題出現的自動想法)~**害我睡過頭! 二、個人責任反應(理性反應)~我不能因睡過頭就怪**,如果準時對我很重要,我會設鬧鐘,負起責任。 馬上停止怪罪別人,立即設法解決問題,才不會白白浪費了時間。

@失敗不會要人命,它是學習和成長的一部分。偉大的籃球員麥可‧喬登曾說:「我這一生中曾有九千次以上球沒有投進,也曾輸過近三百場球賽;有二十六次眾人寄望我投進決勝負那關鍵的一球時,我沒有投進。我的人生經歷過許多失敗,而這就是我為何能成功的原因。」

@父母教導孩子最重要的課題之一,是如何從錯誤中學習。「別害怕犯錯,從錯誤中學習,同樣的錯只要犯一次就好。觀察自己的行為,你就會有所改善。」

@擁有美好關係的祕密之一,是「留意你喜歡的行為」。當你這麼做,你是在塑形對方的行為;留意你喜歡的行為,將鼓勵它更常發生。海洋公園裡那隻能數數和跳火圈的企鵝,牠的訓練師說:「我和父母不同的是,只要牠做的任何事很像我希望牠出現的行為,我就讓牠知道。我會抱抱牠、給牠一條魚吃。」

@你常與誰在一起很重要,與正面、支持及關愛你的人在一起,你將感到更快樂、滿足;和有敵意的人在一起,令人感到緊張、焦慮。檢視自己的狀況,看哪一段可以考慮結束,重新建立起你可以信任的支持網路。

 

我很喜歡閱讀關於大腦科學的書,雖然我強烈懷疑自己大腦裡負責記憶體功能的海馬迴日漸萎縮,讀過便忘,但心境與閱讀前自是不同。了解有些行為其實源自腦部問題而被誤解,我願繼續用心卻不再如此用力;了解越多,體諒越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玉佩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